读六年级的小孩写作业,遇到一道课外文言文阅读难题问我。我去辅导后,一看这篇短小的古文还挺有意思的:
《农妇与鹜》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似谢。月余,有鹜数十来农妇园中栖,且日产蛋甚多。妇不忍市之,即孵,得雏成群。二年,农妇家小裕焉,盖创鹜之报也。
这故事说一个农妇救治了一只受伤的野鸭子,疗养好了放它回去,结果这野鸭子来报恩,带来几十只野鸭子来他院子里下蛋,让她获意外收入而富裕。这不是关于爱与感恩的故事吗?当今社会是需要大力提倡的啊。觉得有意义,就发到微博了,结果反响不小,一下子有三十几个的转发、点赞,两万的阅读量。
正在小小得意之时,上海网友吴茂良先生发表了这么一个质疑的评论:再怎么报恩,也没有用自己同类和子女的性命报恩的。我不以为然,觉得他是律师,或许是职业习惯使然,就爱挑毛病、唱反调。他接着又发了比较详细的评论:农妇家小裕焉?伊是怎么富的?卖鸭子吗?见到鸭子受伤不忍心,鸭蛋也不忍心卖,难道孵出来的小鸭子就忍心卖?否则,伊只能越来越穷,怎么能“小裕”呢?回头再说鸭子,鸭子报恩,带回一群鸭子生蛋,那是用同类报恩啊。如果一个老虎救了一个人,这个人每天送一个婴儿喂虎,是善良还是邪恶?
再细读他的评论,他的观点是有点偏激,但点到这故事的小毛病了。救助受伤野鸭子是爱心,但用鸭蛋孵化成小鸭子养大卖钱或者吃肉那不是有点矛盾吗?
我想起前年在网络看到的一篇文章,说的是:
美国的一所小学有著一个超可爱的传统。 在校园的中庭,有一窝鸭子长期定居,每年到了春季,新生的鸭子孵化,整间学校的孩子都会集合起来引导他们走向附近的池塘。到了明年,鸭子们还会再回来下蛋孵化。
这样全校师生的围观、引导鸭妈妈带着一窝小鸭子走向池塘,好像是这个学校的盛大的节日,可以说这是一堂生动的爱的教育大课,也是一场生命的礼赞。带给孩子们快乐、喜悦的同时让孩子们自热而然接受了关于爱、关于生命、关于合作等等方面的教育。
我开始赞同网友吴先生的观点,感谢他的点醒,他又发过来对该故事的改写:
昔皖南有一农妇,于河边拾薪,微闻禽声,似哀鸣。熟视之,乃鹜也。妇就之,见其两翅血迹斑斑,疑其受创也。妇奉之归,治之旬日,创愈。临去,频频颔之,似谢。月余,皖南旱,大蝗。有数十鹜归,日食蝗,夜则淮河衔水以灌,间有鱼虾焉。邻人麦皆枯,妇麦独生,且得鱼虾。妇弗敢专也,以分邻人,无有饿死者。”
吾为之拍案叫绝,吴律谙词讼亦精文史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三优号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47418717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uuuhao.com/7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