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满清( 亦称后金)本局促于辽东(今东北三省)一隅,人数不多,能披甲作战者仅十余万,如何能破关而入、横扫中原、最终取代当时已有近两亿人口的大明王朝而建立起一个新的王朝?在明末时局动荡、兵燹不断的乱世中,有南明 流亡小朝廷、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以及满洲贵胄等几股势力,从军队数量上看,满清八旗处于绝对劣势。那么,满清八旗兵能以寡击众,克服劲敌,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这其中固有诸多因素,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网罗了一大批汉族军事将领为其所用,这些汉人将领是八旗兵入关征战的向导和急先锋。洪承畴和吴三桂以及祖大寿、耿精忠、尚可喜等人就是这部分人中的佼佼者。
洪承畴原本是明王朝较有影响力的军事将领。在明朝和满清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洪承畴以兵部尚书、蓟辽总督的要职,统率13万大军与满清八旗兵鏖战于辽西。松锦之战,因崇祯帝瞎指挥,洪承畴兵败被俘。皇太极久闻洪承畴大名,设法劝降,并许以高官厚禄,赏赐无算(秘史记载: 皇太极不惜让孝庄妃色诱洪承畴以招降之)。一些满族将领对此很不理解,皇太极便解释说:我等披坚执锐、栉风沐雨数十年,目标是要夺取中原。但中原广袤,我等如盲人行路一般,今天得到洪承畴这样的向导,怎能不乐!
洪承畴降清后,深受皇太极重视,备受礼遇,其献计献策,无不采纳。
顺治元年,睿亲王多尔衮率军伐明,洪承畴颇为卖力并大显身手。之后,在另一个明朝降将吴三桂的引领下,清军入关,顺治帝封洪承畴为秘书院大学士、兵部尚书( 明朝所封原官职)总督军务,负责招抚江南。洪承畴本为能吏,降清后以他丰富的政治军事经验以及在中原汉地的影响力 ,征剿南明残余势力,招抚故明官员,追击农民反清武装,在3年多的时间内东征西讨,战功斐然,使满清在江南地区的统治渐趋稳定。
顺治十年,满清的征服战争还未彻底结束,西南、华南地区的抗清武装(由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残部以及南明残余势力联手组成)仍在顽强地坚持斗争。此时洪承畴已经年过六旬,按理当退休养老,但顺治帝不许他解甲归田,依旧对他委以重用。
史载,顺治帝破例委任他为湖广(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经略。洪承畴作为南方以及西南几省的最高军事长官,竭尽所能,精心筹划,在反复拉锯战中逐渐控制了西南局势,迫使南明永历帝朱由榔逃窜缅甸避难。
洪承畴毕竟是大明进士出身,熟读经典,还算是个明白人。在满清征服战接近尾声时,他很清楚自己的使命以及利用价值也将随之结束,觉得不把反清势力赶尽杀绝而保留一点或许对自己更有好处。有狡兔在,鹰犬才有价值。反清势力好比野兔、飞鸟,一旦打尽、猎绝,自己这张良弓也就没用了。
所以,当清廷指示他速派大军追入缅甸,彻底消灭南明永历帝及其追随者时,洪承畴却按兵不动并提出了不同意见,要先整顿内部,然后才可发兵入缅进剿。莽夫吴三桂却急于献媚清廷,急不可耐地率军捣入缅甸,逼迫缅王交出永历帝朱由榔,并在昆明将其残忍勒死……
吴三桂被清廷封为平西王,坐镇云南,统领云、贵军务,成为一方霸主。吴三桂贵为一方诸侯后 ,曾对自己的前途忧心忡忡,向老谋深算的洪承畴请教。洪承畴面授机宜:不可使云南一日无事。这也算是一语道破天机。有战事,功臣才有价值,满清统治者才不得不加以重用;一旦太平无事,功臣便难有作为,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甚至会被帝王视作累赘和隐患而“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在清朝征服中原战争进行之时,洪承畴可谓肩负重任,备受清廷倚重,被冠以许多头衔,位高权重,炙手可热;战争结束后,满清的统治已经企稳,却对他功高而不赏(或功大赏小),备受冷遇。当年顺治帝委任洪承畴为五省经略时曾许诺说:功成之时,优加爵赏。到天下基本平定时,洪承畴以患眼疾为由奏请卸任返京。这时,顺治似乎已经忘记了当年“优加爵赏”的许诺了。此后,洪承畴郁郁不得志,晚景凄凉。康熙四年,洪承畴病亡,康熙帝命人撰写并镌刻《洪承畴碑文》当时却没有马上立于坟前,而是拖延至两年后才立起来,史载其碑铭文字简短而隐含贬义。
历代统治者用人的共同基本点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在明末清初这一动荡的多事之秋,洪承畴以军功、 才能受到满清统治者的青睐与褒赞。彼时的他是“良臣择主而事” 的榜样。在清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夯实、稳固后,其统治者开始宣扬忠臣不事二主的所谓“君臣伦理” 。洪承畴因为叛明降清,有损(辱没)大节,后来的乾隆皇帝对其为人行事大加贬斥,并毫不留情地把他打入《贰臣传》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三优号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47418717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乔乔,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uuuhao.com/35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