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画像
渔樵对话,电视剧有改编
泾河龙王
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有一个终极问题,那就是究竟谁是西游记的作者,一直未有定论,现在流行版本署名“吴承恩”,仅仅是目前来说,看上去比较靠谱的一个说法。毕竟,这个说法源于鲁迅和胡适的支持,在中国近代史上,又有谁能有推翻他们的本领呢?可是,近几十年来,又有不少新的争论,“李春芳说”,“陈元之说”、“疑吴说”,“否吴说”,层出不穷?我们将简单回顾关于这个问题的缘起源流,然后就原著文本中一个我认为是“重大的伏笔”提将出来,请网友拍砖。当然,我写西游记的读书笔记,初衷就是逼自己重读经典原著,我相信,读原著更快乐。
首先,你懂得,由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及体制,一些包含重大隐喻或者与某些价值观不符合的书,作者常常不敢署名,否则,可能会留下灭顶之灾。西游记是一种“借神魔而言情,托鬼怪而喻意”的奇书,它不直接署名,是非常可以理解的。我在整理西游记的一些研究资料时,发现清代一册非常精美的全绘本中,竟然没有一页是画“玉皇大帝”的。可是,像西游记这样的大部头,虽然是在前人基础上重新创作,也可能需要花掉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作者既想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又想在原著中留下自己的痕迹,这看似矛盾的想法,有时候会统一到一部作品中。
西游记已知最早的版本《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系金陵世德堂印的,并未署作者名,上面只有“华阳洞天主人校,金陵世德堂梓行”字样,共二十卷,且第九、十、十九、二十卷又题“金陵荣寿堂梓行”,第十六卷第三行又题“书林熊云滨重锲”,其实是多种版本的混合,从此,其作者是谁,一直众说纷纭。
在清代及以前,丘处机说曾经十分流行,大约是源于一本叫做《长春真人西游记》的书。后来,清代学者钱大昕在《跋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说:“《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其弟子李志常所述,于西域道里风俗,颇足资考证。而世鲜传本,予始于《道藏》抄得之。村俗小说有《唐三藏西游演义》,乃明人所作。萧山毛大可据《辍耕录》以为出丘处机之手,真郢书燕说矣。”用铁的事实,直接否定了丘处机说。
吴承恩说清代学者吴玉搢(jìn),他在《山阳志遗》中介绍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天启旧志列先生为近代文苑之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初不知杂记为何等书,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考《西游记》旧称证道书,谓其合于金丹大旨;元虞道园有序,称此书系国初丘长春真人撰。而《郡志》谓出先生手,天启时去先生未远,其言必有所本。意长春初有此记,至先生乃为之通俗演义,如《三国志》本陈寿,而演义则称罗贯中也。书中多吾乡方言,其出淮人手无疑。或云有《后西游记》,为射阳先生撰。”
鲁迅先生和胡适先生均认可了这种说法。其实主要有两大证据,一是《淮安府志》(即上述所谓郡志)中提到,吴承恩有一部书叫《西游记》;二是,其个人经历和《西游记》所载方言与吴承恩情况相似。
上个世纪到现在,以俞平伯、太田辰夫(日本)等中外学者又对“吴承恩说”提出了质疑,主要有李春芳说、陈元之说、全真道士说、鲁王朱观火定说、周王朱睦木挚说、樊山王府诸人说等六种说法。但是,不管是“挺吴说”还是“否吴说”,其实都没有提出新的关键证据。
可能有的网友要问,既然《淮安府志》中提到,吴承恩有一部作品叫做《西游记》,为什么不能肯定吴承恩一定是作者呢?这是因为,《西游记》这种风格的书,当时,算是不入流的书,一般来说,正统的府志,不会收录。即使收录了,想要肯定地说那就是唐僧取经的那个《西游记》则需要关于内容的说明,可惜,《淮安府志》中除了书名,没有任何的附加说明。当时,书名为《西游记》的有好多本,其中有的是讲唐僧取经的故事,有的是真正的旅游纪事的游记。而关于方言的证据,由于我们国家的很大一片地区,曾经长期使用一种叫做“中原官话”的“普通话”,具体来说大约分布于河南大部分、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东西南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甘肃东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等,其中,淮安方言属于苏北方言,也在这种官话的覆盖范围内。我本人的老家,在山东潍坊安丘,连这个范围的边缘都算不太上,但是,在《西游记》原著中,竟然也有不少在我们那里通行的方言,比如,“骨冗” ,我老家念“顾勇”,意思是蠕动;“刺闹“,指皮肤发痒难受;“强嘴”指顶嘴;“骨都”,指气体液体往外冒的样子。
好了,费话少说,进入正题。前文提到,这种极具隐喻的作品,作者很可能留有自己的痕迹。实际上,《西游记》原著当中,有三次直接提到了“承恩”这个词,曾经有学者提到过这三处“承恩”,但却把它当作“否吴说”的重要证据,因为,一般来说,既然要隐瞒自己的姓名,又何必堂而皇之地使用“承恩”这个词呢,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么?
当然不是,如果就那么点儿智商,他能写出《西游记》来么?实际上,这三处“承恩”,前一处和后一处,都是虚晃一枪,中间那处,才是问题的关键,也是整部《西游记》要表达的思想的点睛之笔。而且,这个点睛之笔,埋藏在整个故事架构的最底层,甚至好多读过原著的人,如果不是特别注意,都记不起来原来还有那么一个情节。听我慢慢说起来吧。
让我们先看看这三处“承恩”出现在哪里?
第一次出现在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的末尾。“又诗曰:伏逞豪强大事兴,降龙伏虎弄乖能。偷桃偷酒游天府,受箓承恩在玉京。恶贯满盈身受困,善根不绝气还升。果然脱得如来手,且待唐朝出圣僧。”说的是悟空的经历。
第二次出现在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中的“渔樵对话”中。却说长安城外泾河岸边,有两个贤人:一个是渔翁,名唤张稍;一个是樵子,名唤李定。他两个是不登科的进士,能识字的山人。一日,在长安城里,卖了肩上柴,货了篮中鲤,同入酒馆之中,吃了半酣,各携一瓶,顺泾河岸边,徐步而回。张稍道:“李兄,我想那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的,为利亡身;受爵的,抱虎而眠;承恩的,袖蛇而去。算起来,还不如我们水秀山青,逍遥自在,甘淡薄,随缘而过。”李定道:“张兄说得有理。”
第三次出现在第二十九回“脱难江流来国土 承恩八戒转山林”的标题中,是用来说宝象国的国王让八戒去救百花羞公主的故事。
我认为,第二次出现时的“渔樵对话”中,“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的,为利亡身;受爵的,抱虎而眠;承恩的,袖蛇而去。算起来,还不如我们水秀山青,逍遥自在,甘淡薄,随缘而过。”,乃是整部《西游记》的点睛之笔。这一段话,总体上非常好理解。其中“受爵的,抱虎而眠;承恩的,袖蛇而去。”是什么意思呢?受爵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当官,承恩,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承受恩惠,“抱虎而眠和袖蛇而去”的意思是,像和老虎一起睡觉那样危险,像毒蛇藏在衣服里那么危险。这句话总体的意思是:争名夺利的人,常常丧体亡身,当官承恩的人,处处潜藏着危险,还不如甘于淡薄,寄情山水的人,逍遥自在。《西游记》整部书,都在反复讲述这样的一个个故事。孙悟空为了个齐天大圣的名声,蟠桃胜会的小利,几乎丧命,后承受如来、菩萨、唐僧的大恩,赴西天取经,看上去很美,实际上一路凶险,多次几乎丧命。八戒、沙僧都是天上的高官,只因为一次未遂的调戏,一个酒席上的杯子,就受了那么大的难,后来的经历和悟空相似,西天取经,几乎丧命。唐僧的爸爸陈光蕊,刚中状元即被杀身夺妻。金蝉子本是我佛如来的徒弟,只因为不好好听讲,被贬为凡人接受考验,当了十世好人,转世九次皆罹难,第十次转世为唐僧,承受如来、菩萨、唐太宗的大恩,西天取经,路上多次几乎丧命。就是那如来佛祖,也未能幸免,承受天恩,炼成丈六金身,结果被孔雀一口吃掉,想从它的屁眼儿里钻出来,又觉得实在太脏,只好割开孔雀的后背,钻了出来,后又只好以“慈悲为怀”,认了孔雀当佛母,认大鹏当佛舅。更不用说西天路上的那些个妖怪,都只为一口唐僧肉,死的死亡的亡,好一点的也多是被收服软禁。人生起起浮浮,那些所谓“承恩”的,也担负着所承之恩一样大的风险,因此,也就无所谓是否“承恩”,倒不如甘于淡薄,倒是真正逍遥自在。要知道,古典小说中,常常利用姓氏来强化隐喻的效果,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姓,因为音同假,比较常用,另外吴姓,因为音同“无”,也常常被使用。原著中只有“承恩”,却没有吴字,但远观整部小说,就是一个大写的“无”,即无可承之恩的意思,能够将自己的名字,像糖精化到水里一样,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真是牛得很呀。
有人觉得这种说法也太过附会了。可是,如果你通读一遍原著,你会发现,“渔樵对话”是整部西游记故事中起到“蝴蝶效应”的导火索,没有看似不经意间的“渔樵对话”,整个故事都不会发生,它处在整个故事的最底层,隐藏极深。让我们慢慢捋一下。
远观《西游记》,实际上就是佛祖策划的一次唐僧取经事件,这是第一层;取经就需要取经人,要天时地利人和,可不容易,结果,唐太宗要做水陆大会,海选出了唐僧,这是第二层;唐太宗为什么要做水陆大会?是因为他在地狱里许了愿,才还阳活了过来,这是第三层;唐太宗为什么会到地狱里去?是因为魏征梦斩泾河龙王,导致泾河龙王认为,唐太宗说话不算话,因此去地府告状,结果阎王要问话,就把唐太宗弄到了地狱里,这是 第四层;魏征为什么要斩泾河龙王?因为泾河龙王与袁守诚(袁天罡的叔叔)打赌,为赢赌局犯了天条,该由人曹官魏征处斩,这是第五层;泾河龙王为什么要和袁守诚打赌,是因为泾河水府的一个巡水夜叉听到了一段渔樵对话:李定道:“你那水面上营生,极凶极险,隐隐暗暗,有甚么捉摸?”张稍道:“你是不晓得。这长安城里,西门街上,有一个卖卦的先生。我每日送他一尾金色鲤,他就与我袖传一课,依方位,百下百着。今日我又去买卦,他教我在泾河湾头东边下网,西岸抛钓,定获满载鱼虾而归。明日上城来,卖钱沽酒,再与老兄相叙。”这个夜叉听了这一席话,马上报告了泾河龙王,龙王变成一个白衣秀士去算算阴晴之事,说好了如果算得准,给五十两金子,算得不准,让袁守诚滚出长安城。没成想,袁守诚真的算准了,为了能够赢这个赌局,泾河龙王没按玉帝旨意下雨,触犯了天条,依律当斩,这是第六层。
看完这六层故事,我们就知道,如果没有“渔樵对话”,就不会有西游记这个故事,它就像一个触发键。可是,全面地看一看《西游记》这部小说,你会觉得“渔樵对话”的相关章节与整个故事一点都不协调,甚至是有些生硬,就唐僧取经的缘起而言,有必要绕得那么远么?埋藏那么深么?以至于有些读者读完后,都记不起来那个情节。但作者的确那么做了,那么,我们只能相信,他有他的目的,他就是想在这里埋藏真正的作者信息。
另外,有的网友说,“梦斩泾河龙”的故事,早在《永乐大典》就有了,这的确是真的,在《永乐大典》第 一万三千一百三十九卷,确有“梦斩泾河龙”的故事,但却没有“承恩”两字,这再次说明,“承恩”两字为作者所加。这里附上《永乐大典》第 一万三千一百三十九卷,“梦斩泾河龙”故事原文。
梦斩泾河龙
长安城西南上有一条河,唤作泾河。贞观十三年,河边有两个渔翁,一个唤张梢,一个唤李定。张梢与李定道:“长安西门裹有个卦铺,唤神言山人。我每日与那先生鲤一尾,他便指教下纲方位,依随着百下百着。”李定曰:“我来日也问先生则个。”这二人正说之间,怎想水里有个巡水夜叉听得二人所言:“我报与龙王去。”龙王正唤做泾河龙,此时正在水晶宫正面而坐。忽然夜叉来到言曰:“岸边有二人却是渔翁,说西门里有一卖卦先生能知河中之事。若依着他算,打尽河中水族。龙王闻之大怒,扮作白衣秀士入城中,见一道布额,写道:“神相袁守城于斯讲命”。老龙见之就对先生坐了,乃作百端磨问。难道先生问何日下雨?”先生曰:“来日辰时布云,午时升雷,未时下雨,申时雨足。”老龙问:“下多少?”先生曰:“下三尺三寸四十八点。”龙笑道:“未必都由你说。”先生曰:“来日不下雨到了时,甘罚五十两银”。龙道:“好,如此,来日却得厮见。”辞退,直回到水晶宫,须臾一个黄巾力士言曰:“玉帝圣旨道你是八河都总泾河龙,教来日辰时布云,午时升雷,未时下雨,申时雨足。”力士随去,老龙言不想都应着先生谬说,挫了时辰,少下些雨,便是问先生要了罚钱。
次日申时布云,酉时降雨二尺。第三日老龙又变为秀士入长安卦铺,问先生道:“你卦不灵,快把五十两银来。”先生曰:“我本算术无差,却被你改了天条,错下了雨也。你本非人,自是夜来降雨的龙,瞒得众人,瞒不得我。老龙当时大怒,对先生变出真相,霎时间,黄河摧两岸,华岳振三峰,威雄惊万里,风雨喷长空,那时走尽众人,惟有袁守成巍然不动,老龙欲向前伤先生,先生曰:“吾不惧死,你违了天条,刻减了甘雨,你命在须臾,剐龙台上难免一刀。”龙乃大惊悔过,复谈秀士,跪下告先生道:“果如此呵,却望先生明说与我因由。”守成曰:“来日你死,乃是当今唐丞相魏征来日午时断你。”龙曰:“先生救咱。”守成曰:“你若要不死,除是见得唐王与魏征丞相,行说,勤救时节或可免灾。”老龙感谢,拜辞先生回也。玉帝差魏征斩龙,天色已晚,唐皇宫中睡。思半酣神魂出殿,步月闲行,只见西南上有一片黑云落地,降下一个老龙,当前跪拜。唐王惊怖曰:“为何?”龙曰:“只因夜来错降甘雨,违了天条,臣该死也。我王是真龙,臣是假龙,龙必可救假龙。”唐皇曰:“吾怎救你。”龙曰:“臣罪正该丞相魏征来日午时断罪。”唐皇曰:“事若干魏征,须教你无事。”龙拜谢去了,天子觉来却是一梦,次日设朝,宣尉迟敬德总管上展曰:“夜来朕得一梦,见泾河龙来告寡人,道因错行了雨,违了天条,该丞相魏征断罪。朕欲今日于后宫里宣丞相与朕下棋一日,须直到了晚乃出。此龙必可免灾。”敬德曰:“所言是矣。”乃宣魏征至,帝曰:“召卿无事,朕欲与卿下棋一日。”唐王故迟延下着,将近午,忽然魏相闭目笼睛寂然不动,至未时却醒。帝曰:“卿为何?”魏征曰:“臣暗风疾发。”陛下恕臣不敬之罪,“又对帝下棋。未至三着,听得长安市上百姓喧闹异常,帝问何为?”所奏千步廊南十字街头,云端掉下一颗龙头来,因此百姓喧闹。”帝问魏征曰:“怎生来?”魏征曰:“陛下不问,臣不敢言。泾河龙违天获罪,奉玉帝圣旨令臣斩之,臣若不从,臣罪与龙无异矣。臣适来合眼一霎,斩了此龙。”正唤作魏征梦斩泾河龙。唐皇曰:“本欲救之,岂期有此!”遂罢棋。
好了,我说完了,让砖来得更猛烈些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三优号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47418717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乔乔,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uuuhao.com/27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