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的意思心理学,什么是依恋心理?

依恋理论之母安斯沃斯做了个非常有名的婴儿陌生情境实验,她给一岁左右的婴儿设置了一个场景,把婴儿和母亲放在一个充满玩具的非常有趣的房间,让孩子自由的探索玩耍,过程中母亲离开,研究者观察孩子的玩耍情况,然后母亲回来,再观察他和母亲联结或者继续玩耍的情况,并重复这一过程。这项研究最终将依恋分成三个类型,使依恋理论成为当代发展心理学的一个显学,并将其推到一个很高的位置。在探讨孩子从逆境中崛起的能力时,依恋理论是绕不开的话题。

依恋的种类分为哪几种?第一个类型叫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婴儿有两种对等的能力——当他们感觉安全的时候,就会跟随自己的冲动去探索周围的环境,当感觉不安全的时候,就能从跟成人的联结中寻求安慰。婴儿的这种能力是和母亲互动的产物,这些母亲能对婴儿的信号进行反应,当婴儿哭的时候,很快抱起来,而且充满感情,不会强迫喂东西,只在婴儿想吃的时候才喂,节奏配合得很好,而不是强加自己的节奏给婴儿。看到这段,我不由得想起武志红老师在《巨婴国》一书中提到一个案例,是奶奶喂孙子,pia打一巴掌,孩子张开大嘴哭,奶奶趁机一勺吃的喂下去,孩子哭着勉强咽下去,再张开嘴哭,又喂一勺。用依恋理论的眼光看,这就是一出家庭伦理恐怖片拉开了序幕。说回来,配合孩子的母亲的行为是敏感的,他们对孩子是接受的,与孩子是合作的,为孩子提供了情绪可获得性,而不是疏离。

第二种依恋类型叫做回避型依恋。研究者发现,这类婴儿在玩耍的时候,对于母亲的离开或回来,都明显的无动于衷,并不像安全性婴儿一样,因为看不见妈妈,就停下不玩找妈妈。研究者测量到在分离的场景中,他们的心率,也像那些因为母亲离开而感受到痛苦的安全型同龄人一样加快了,同时他们的压力荷尔蒙,在整个实验的前后都要明显高于安全型的婴儿,就是表面岁月静好云淡风轻,内心一万头羊驼奔腾而过。安斯沃斯相信,这些表面上的冷漠,实质上是依恋行为的缺失,因为婴儿认定,想要得到安慰和照顾的任何行为,无论是要亲亲,要抱抱或是要举高高,都毫无用处,所以,他们就主动放弃了要求。这些回避型婴儿的母亲,会主动拒绝孩子想要联结的要求,当孩子们看起来很悲伤的时候,他们还会出现退缩行为,或者在跟孩子身体接触的时候,非常粗鲁和唐突。当这些婴儿被母亲抱在怀里的时候,不是紧紧的粘在母亲身上,而是感觉很松软无力。

第三种依恋类型叫矛盾型依恋,这个大类别里包含两种子类别,一种是生气型婴儿,另一种是被动型婴儿,这两种婴儿对母亲都太过于依恋了,没办法自由玩耍,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出的悲伤非常强烈;当母亲重新回来时,生气型婴儿会在跟母亲连接和拒绝之间来回摇摆,挣脱怀抱大发脾气;相反的,被动型婴儿,他怯生生的向母亲寻求安慰,以至于无法直接接近母亲。这次重聚并不愉快,不能缓解她的难过,也不能终止对母亲离开的担忧,就好比说,即便母亲在场,他也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缺失的母亲。科学家发现,这类孩子的母亲,他们对孩子的可获得性是无法预期的,情感上一时旱死一时涝死;或者不能总是回应孩子,或者对孩子发出的信号不敏感。因此,这些母亲似乎阻碍了婴儿的独立自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三优号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47418717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乔乔,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uuuhao.com/23777.html

(0)
乔乔乔乔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