蛾儿雪柳黄金缕出自哪里?蛾儿雪柳黄金缕运用的修辞手法

贺铸《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後,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十大流行词牌Top 10系列之鹧鸪天(二)

贺铸应该算是位“异人”,原谅我才疏,实在是找不到一个更合适的词来形容他。说他是“异人”,我有三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当然是指他的外形迥异于常人,人称“贺鬼头”。中国古代的美男子不少,像宋玉、潘岳、嵇康、兰陵等,大家耳熟能详。但是“丑男”如果有才的话,照样能够名传千古。而贺方回正是不多的以丑而名传千古的词人。能“以丑”与他“媲美”的大概只有温飞卿罗昭谏了。

第二是指他的词作风格之异。我们一般区分词人,大概以婉约和豪放为界。这并不是说,婉约派词人就只写婉约词,而豪放词人只写豪放词。我们区分之时,一般是以主流的和重要的作品为标准。比如说,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也有不少的婉约佳作,但是一般还是将苏辛定性为豪放一派;而像李煜、柳永、李清照等的词中也有不少“很不婉约”的作品,但是我们通常还是将其归入婉约一派。贺铸的词创作,却是婉约与豪放并举。其婉约之处,细腻不弱于晏欧;其豪放之作,气概犹胜于苏辛。贺铸最著名的三首婉约词作当数《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以及《踏莎行-杨柳回塘》。实在让人很难相信一个身高七尺、面目青黑、眉目耸拔的丑汉,居然能写出如此清丽哀婉的词句。而贺铸有名的豪放作品《六州歌头》和《行路难-缚虎手》,其豪迈和气盛之处,不亚于东坡稼轩的豪放作品。

第三指他的性格奇异。据说贺铸能武能文,其少年时,如天生侠客,骑马、玩鹰、走狗、喝酒,什么都能干;而读书时,又能非常认真,孤守窗下,写小楷,如一个苦读书生。程俱《贺方回诗集序》云:“方回为人,盖有不可解者:方回少时,侠气盖一座,驰马走狗,饮酒如长鲸;然遇空无有时,悦首北窗下作牛毛小楷,雌黄不去手,反如寒苦一书生。”

大概他骨子里真的是一位豪客,所以才会写出《六州歌头》这种可谓“豪气盖天”的作品。兹将《六州歌头》引于此,欣赏一下。

六州歌头

贺铸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间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婴,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半死桐》这首词是一首悼亡词中的名篇。悼亡诗,自西晋就已经有了,最著名的是潘岳的《悼亡诗三首》,皆是五古,比较长。第一首比较有名,有兴趣可以去找来读一下。唐代最著名的悼亡诗出于元稹的笔下,他写的三首七律《遣悲怀》是公认的悼亡名篇,其中留下了一些名句,如“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陆游的《沈园二首》也是很有名的悼亡作品,像“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另外,陆游还写过一首《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也算悼亡类的作品。引在这里,欣赏一下:

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

陆游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十大流行词牌Top 10系列之鹧鸪天(二)

清代的吴伟业也写过一首《追悼》,里面有“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一句,颇为感人。

本人对于义山诗比较熟悉,这里推荐李商隐的一首极为感人的悼亡诗《房中曲》。

房中曲

李商隐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

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十大流行词牌Top 10系列之鹧鸪天(二)

这首诗里最感人的句子“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还有“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都是至情之语

相对于悼亡诗的源远流长,悼亡词产生的相对较晚。婉约词在中晚唐以及五代时,创作的题材范围相当较窄,直到北宋,才算境界始阔。公认最早的,也是排名第一位悼亡词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那一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无论读过多少次,每次读来,都让人黯然神伤、肝肠寸断。但就悼亡词的创作而言,写得最多的平均质量最高的,当数纳兰容若。纳兰容若写过十余首悼亡类的词作,既有令词,又有慢词。令词里有《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南乡子·为亡妇题照》、《青衫湿-悼亡》、《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减字木兰花-辛苦最怜天上月》等,而慢词有《沁园春-瞬息浮生》、《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青衫湿遍-悼亡》等,水准都很高。

此处选的这首《半死桐》也是悼亡词中的名篇。“鹧鸪天”一阕本来是没有“半死桐”这个名称的,因为贺铸的这首词中有“梧桐半死清霜后”一句,才增加了这个名字,这也说明这首词的影响力。

上片首二句“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所谓的阊门,指的是苏州城八门之一的西门,始建于春秋时期。“阊”的本义是传说中的天门。此处用“阊门”代指苏州。“同来何事不同归?”看似无理的质问,却是至情人之语。“同来”却不能“同归”,“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

三四句写词人的感受:“梧桐半死清霜後,头白鸳鸯失伴飞”。这两句可谓千古名句。这里词人创造了两个十分经典的意像,来极写自己在妻子过世后的失落与悲痛。一个是经过严霜后半死未死的梧桐,另一个是头已白、却仍失伴孤飞鸳鸯。这两个意像在词人这首作品问世后,就开始固化,变成了写悼亡的经典意像。

下片的前三句“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用的是常见的比兴手法。,都是诗词中的常见意像,多用于写生命的短暂。像《古诗十九首》里有“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曹孟德《短歌行》中有“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长歌行》中也有“朝露待日晞”等。由原野上的草和露,写到”新垅“和“旧栖”。“垅”的原义是田埂,后来也指坟墓。“依依”的意思是依然还在。妻子的旧居和新冢都在,然而天人永隔物是人非

最后两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两句写词人回到“旧栖”,一个人独卧空床,听着窗外的雨声,辗转难眠,心里想着以后谁还会在深夜里为自己挑灯补衣呢?词人用“挑灯补衣”这样一个夫妻生活中最常见的动作行为,来抒写自己的感伤,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心生感动。这种创作手法,纳兰性德从中得到了真传。他的名作《浣溪沙》中“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几句,可谓“青出于蓝”。

十大流行词牌Top 10系列之鹧鸪天(二)

悼亡作品最重“情真”和“意切”。这首词基调沉郁悲痛感人至深,是宋词中唯一一首可以与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相媲美的悼亡词。

以上,将贺铸《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排在古今“鹧鸪天”婉约词的第四位。

No. 5: 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十大流行词牌Top 10系列之鹧鸪天(二)

辛弃疾作为一代豪放大家,但是也传世了不少的婉约佳作。这一首《鹧鸪天》固然不错,但是辛词的佳作比较多。在辛词的婉约佳作中,这首大概可以排进前十位,离前三还是有些差距。在我看来,辛词中水准最高三首婉约词,分别是《摸鱼儿》、《青玉案》和《祝英台近》。这个不是本篇的重点,就不一一讲了,所以这里选一首短一点的令词,简单说几句。

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青玉案-元夕》,就是“东风夜放花千树”那一阕。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十大流行词牌Top 10系列之鹧鸪天(二)

这首词是稼轩词中的婉约名篇,作者极力渲染元宵节的绚烂多彩,只是为了反衬一位脱俗、低调,而又孤高的少女形象。这个其实算是婉约词的惯用手法,并不太让人意外。真正让人意外的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却从中“解读”出了一种豪放风致出来。他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句,作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第三境界。这种解读方式远远超出了一般对于诗词欣赏的水准了,达到了“再诠释”“再欣赏”的高度,这也是《人间词话》的魅力所在。

一个成语比如“沆瀣一气”、“炙手可热”,或者一句俗语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流传或者误用之后,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对此我们见怪不怪。但一篇完整的、出自于大家之手的名作,经过后世某位词评家的几句点评之后,整首词居然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这是极为少见的。现在任何的评家在谈到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敢于忽略王国维先生的这段“加持”。这种现象在整个文学史也是一件非常神奇的现象,更是连原作者都始料未及的。

这首《鹧鸪天》是作者被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这座湖,原是一座无名湖,因其“枕澄湖如宝带”而得名,但一直以来名不见经传,正因为辛弃疾曾经隐居于此,而名传后世。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即是因为他把自己在带湖上的新居命名为“稼轩”而来。辛弃疾隐居于此地长达十五年之久,留下了数百首佳作。而本篇正是其中之一。

这首“鹧鸪天”其实有一个题注为“代人赋”。我前面在讨论义山诗时,专门提到一种“代赠”类的诗歌。在词盛行的宋代,代赠类的词作也是一种时尚。正如代赠类的诗歌一样,代赠类的词作在很多时候,也是通过一种借代之人的口吻,隐喻诗人自己的某种理想或者情怀。

上片首句“晚日寒鸦一片愁”。“晚日”就是“落日”、“夕阳”或者“斜阳”,这里作者经过权衡和考量才选用了这个词。在诗词创作时,积累一些这类词语其实是很重要的。这句话大多数人的理解是:落日里,寒鸦归巢,勾起我一片愁思。我个人觉得,根据不同的断句方式,可以有第二种理解,即:落日里,寒鸦一片,勾起我无限愁思。不过差别并不是太大,其实也无所谓了。

次句“柳塘新绿却温柔”,看似信手写来,但却写得很有味道。这种“既切景又切题”的手法,如此自然而又流畅地做到了“情景交融”,是颇见功力的。这里面其实是有很多地方值得思考的和借鉴的。宋人在这些细节的把握上,总体来说,要比唐人做得更好一些,这大概也是宋诗和宋词优于唐诗的地方之一。

上片中的三四句“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是本阕的名句。这句的意思,其实非常简单,用《古诗十九首》里的句子,就是“思君令人老”。这句在《古诗十九首》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行行重行行》中“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写的是思妇对游子的思念;另一次是在《冉冉孤生竹》中“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写的是一位待字闺中的少女,在订婚后期望被早日迎娶的心理,当然也有人说是写一位新婚的少妇思夫的,我个人的理解一直是第一种。这两首诗中的意境,跟本词中略有差异,但是“思君令人老”的内涵是通用的。

十大流行词牌Top 10系列之鹧鸪天(二)

从创作手法上看,这句可谓“摇曳多姿”。词人完全不像汉人作诗时,追求直抒胸臆,直接来一句“思君令人老”,而是从一个假设入手,起笔写相思。古代有幅著名的对子,叫做“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而相思呢,套用一下,可以说是:”情非经历难知苦“。这句话翻译成现代的句子:如果心中没有离愁别恨,眼前都是美景,人间怎么可能会有白头之人呢?这种句子,乍看起来“没心没肺”,其实却是“多情人之语”。“摇曳多姿”本身也是辛词的魅力之一。

这句另外一个特点是对仗,看似是流水对,但却极为工整,格律上也是完全符合七律的平仄要求的,达到了“天然去雕饰”的水准。可能很多人在读这句词时,只觉得很自然、流畅,意境很美,感觉也很好,但其实作者绝对是花了不少功夫字斟句酌才达到这种效果的。如果仔细看一下这句的对仗,极有特点。“教”对“信”,“若教”对“不信”,”眼”对”人”,“底”对“间”,“眼底”对“人间”,“无”对“有”,“离恨”对“白头”,不仅是每个字的平仄相对,而且词性都是相同的。另外,因为流水对,一般是有前后相关性的,或者说有因果关系假设的“因”是“若教无离恨”,而预期的“果”则是“不信有白头”。而真正的现实中呈现的却是另外一种因果关系:因为眼底有无限的离恨,所以人间有太多的白头。

下片从写景过渡到写人。“肠已断,泪难收”,虽看似平平写来,但是代赠诗词的妙处在这句中就充分体现出现了。辛弃疾是中国古代的众多诗人和词人当中,少数的几位当得起“男子汉、大丈夫”称谓之人。 他是那种可以做到“手夺白刃”,“奋起杀敌”的不一样的“书生”。大家对于男子汉和大丈夫的理解,有其基本的行为要求心理期待。所谓“男儿到死心如铁”,这就意味着词人自身是不适合写“肠已断,泪难收”这种句子的。就算是写的很好,也会给人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从小的方面讲,正如一个帅哥穿上女装,即使看起来很漂亮,给人的感觉,也是有点奇怪。从大的方面讲,如果行为不当,会被骂为“不是男人”。有一个经典的例子:说五代时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在后蜀灭亡被掳入宋后,当着宋太祖的面前,写下了一首《述国亡诗》。

述国亡诗

花蕊夫人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花蕊夫人在这首诗中以一个女性的视角,解读了后蜀亡国之由言辞泼辣,又不失委曲,却发人深省,大骂后蜀的十四万军队“更无一个是男儿”,进而名传后世。据说此诗当时得到了赵匡胤的赞赏。

这是闲篇。男儿身不方便写的,不方便说的,如果用“代赠”形式以女儿身写出,就很好地规避了这个问题。

下片的第三句“相思重上小红楼”,这句的重点在于“重上”。另外,这句也呼应了上片中的写景的视角均是站在“小红楼”上。

最后两句“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是翻进一层的写法。“情知”就是“明知”,明明知道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在诗词中,极少用“明知”二字。我的印象中,基本上都是用的“情知”。像晏几道的十九首《鹧鸪天》中,有一首写鹊桥的,说“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像晃冲之的《临江仙》中有“情知春去也,管得落花无”等。

柳塘新绿寒鸦归林,从白天到傍晚,天色已暗,连寒鸦都看不见了,只有远处无尽的青山,隔断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目光,还有那无尽的思念。“不自由”,大概是为了押韵,故意倒装,其实是“不由自”,即不由自主的意思。“相思”让思妇不自主地“重上小红楼”,又不由自主地“频倚阑干”。

词的表面上写思妇的相思之苦和执着。但是结合作者的经历,很容易让人想到词人其实是借此表达自己对于政治理想的坚持。即使“肠已断,泪难收”,仍然“重上小红楼”;即使被“山遮断”,仍然“频倚阑干”,因为作者的“眼底有离恨”,因为作者“不自由”。

这种创作手法,是高明的,婉曲的,也是感人的。

以上,将辛弃疾的《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排在古今“鹧鸪天”婉约词的第五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三优号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47418717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乔乔,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uuuhao.com/19205.html

(0)
乔乔乔乔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