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冲破习惯或常规的束缚。
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曾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方法和对策,可能成为一种习惯,或称常规,我们对许多事情的处理都是由这种习惯或常规来决定的。因而,在企业和机关里,许多日常工作都有一定的惯例程序,但这种按惯例行事的做法不一定都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种单凭习惯或先例来决定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往往忽略了隐藏着的创造契机。它对创造力的发挥是不利的。我们应该凡事多问同:“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没有这一部分,全局将会怎样?”只有寻根追底,才能找出改进的途径。
(2)把批判力和创造力统一起来。
一般人认为,批判力和创造力就像油和水不能相混一样,也是难以妥协的。实际上,在创造活动中,这二者正是重要的合作伙伴。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会遇到许多创造的机遇,但能否做出创造,这不仅与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人自身因素有关,与是否正确地处理这“批判力”和“创造力”的关系有关。批判力一般是否定性的,而创造力则是一种由希望和热情、勇气和自信心组成的向上的心理状态,是肯定性的。如果创造力在你的头脑里占据了主导地位,你的脑子一定会变得灵活起来。反之,如果老是用否定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横挑鼻子竖挑眼”,那就必然会妨碍创造力的发挥。
二者看似水火不相容,其实是必须统一的。批判和判断只以眼前的事实作为依据,它们更多地是倾向于保守地维持现状,而不是倾向于前进。而创造力的目标则是未知的事物,开动想象的机器,并努力把不可能的事物转变为可能的。
(3)穿透表面现象。
由于经验的积累,人们对于某些事情往往自以为“见微知著”,这就会带来一种弊病–单凭表面来判断一切,不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
例如,鲍波在单位里工作勤恳,每天大家都下班了,他还在处理一些没有办完的工作,就连周末假日也不例外,很多人都感到他的工作热情很高,这种人理所当然地常常受到赞扬。可是,如果从工作效率或具体的工作方法上来看,那他就不值得表扬,因为唯有他一人每天要来加班加点,如果不是自身就是工作中有什么毛病。
只有全面地看待事务,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正确地了解情况,准确地收集信息,给发挥创造力创造条件。
(4)积极思考才能解决问题。
西方有句古谚说:5%的人主动思考,5%的人自认在思考,5%的人被迫进行思考,而其余的人一生都讨厌思考。这话未必正确,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有回避思考的倾向。
人有一种惰性,就是对各种变化有一种本能的抵制。人们老是说:“这是不可能的”,“那是不现实的”。总爱把现实存在当作最合理的状态把创造力未能充分发挥也看作是正常现象。一旦有人要对现状提出挑战,便会受到各种非难,甚至被看作“空想家”、“怪癖”等等。只有积极思考,才能充分发挥创造力,进而有效解决问题。
(5)主动培养创造意识。
创造力决非像神话中所描绘的那样会在某天早上突然降临到你的身上。创造力是靠充沛的创造欲望和强烈的创造动机来驱动的,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创造动机不足的人,无论怎样激动,都不会有什么大的成果。创造力是个人内在的素质,必须靠自己去培养。而动机意识薄弱,正是创造力埋没和退化的主要原因。
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和本田技术研究所的本田宗一郎。以及提出喷气发动机设想的怀特等人,他们就是不甘于满足现状,执意进行改革,正是由于这种执着的信念导致了他们的成功。
(6)超越消极情绪。
如同人的思考能力一样,情绪也是人的一种天性。这种天性常常会阻碍创造力。情绪性障碍会使你的头脑简单化,扰乱你的创造性思考,容易钻进牛角尖。此外,怕失败、怕被嘲笑、怕被批评被孤立的恐惧心情,都会使你的创造力受到压抑。
(7)保持好奇心。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总是认为一切都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注意的。这种人即使接受新的情报信息,也往往会忽略过去。而另一种的反应就大不一样,他们对于事物总抱有一种新鲜感,哪怕是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也不放过,总想多知道一些东西。这就是好奇心强的表现,就像砂粒刺激了河蚌从而产生了珍珠一样,好奇心激发发明家的创造欲望。
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表明,只有那些具有孩童般好奇心的人,如饥似渴地追求新知的人,才可能做出发明创造。
(8)活用书本知识。
有着较高的文化知识,并不一定就能解决问题。当然,如果是应付考试,那是很有用的,但考试只能测定你学习的程度,同创造力是大不相同的。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问题光凭知识是无法解决的。当然,也许你曾受过从事某项工作的业务训练,或有一本关于从事某项工作的手册之类的东西。但你仍无法从中得到有关创造性工作的训练。
所以,切不可拘泥于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锻炼自己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三优号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47418717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乔乔,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uuuhao.com/18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