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又重阳战地什么花分外香?九九重阳节什么意思?

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记载:

1929年10月11日,农历重阳节,当时临江楼庭院中黄菊盛开,汀江两岸霜花一片,毛泽东触景生情,填词《采桑子·重阳》一首: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日后,这首词不仅进入了中学课本,还被人们传颂了近百年。

1929年重阳节,毛主席触景生情写的一首词,流传近百年,为何?

图 | 毛主席

这首词通过,度重阳,咏菊花,赞秋色,抒发了诗人的人生感悟和革命豪情,独具神韵,极富旷古绝伦的艺术魅力。那么,这首诗究竟是毛主席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

1929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1927年,毛泽东上井冈山前,手里的部队仅有800余人,而且刚刚经过秋收起义,几乎是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甚至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如果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现在去进攻长沙,必然是面临着严峻的生死考验。

当时,在一个极其简陋的谈论会上,大部分都认可共产国际的指示,争论不休,毛泽东嘴里叼着一支烟,凝眉思考。怎么办?最后大家一起看向了毛泽东。时年毛泽东34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他“啪”的一声,用手拍在桌子上,指着地图上的罗霄山脉中段,毅然说道:“实在不行,我们就上山,去当个山大王!”在革命最危急的时候,毛泽东断然做出这样一个最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选择,可以说是极其不易。

1929年重阳节,毛主席触景生情写的一首词,流传近百年,为何?

图 | 青年毛泽东

但有一个问题摆在眼前,那就是毛泽东所选择的井冈山上并不是没有人,自古以来,井冈山就是兵家重地,可谓易守难攻。几十年来甚至几百年来,都有很多土匪在这里安家,占山为王,形成的村落并不少,毛泽东选择上山当“土匪”,就有可能因为和人家抢地盘,产生矛盾,不免又是一场恶战。

当时,在井冈山的农民武装队伍是袁文才的部队,尽管袁文才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土匪,但袁文才居高临下,想要把袁文才干掉,并不是一件易事。况且,袁文才的为人并不坏,据说在几年前袁文才还经常劫贫济富,对老百姓都非常好,他们还打过国民党,如此说来也算是绿林好汉。

1929年重阳节,毛主席触景生情写的一首词,流传近百年,为何?

但既然要上山,就不能细想这些,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地处湘赣两省的交界处,远远望去,可谓是山高林密地势险要,一旦交上火,必然是两败俱伤。要知道,当时毛泽东部队里不缺枪,袁文才虽然有点老土枪,但他有较好的地势,这么一想,大家就僵住了。

打还是不打?毛泽东在一阵哄哄吵吵中,做了一个英明决策:不打!毛泽东深知,幼小的革命力量在中心城市,甚至是县城里是绝对站不住脚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蒋介石现在就像是一条疯狗,纵然毛泽东只能面对现实,如果和袁文才发生了矛盾,日后必然是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这将会让工农红军更难以在井冈山立足。所以毛泽东认为,虽然袁文才和王佐是土匪,但是团结他们才是上上策!

随后,毛泽东托人给袁文才捎去了一封信,信中的大致意思是,我毛泽东想要结识你们两位绿林好汉,我们想要上山并不是为了抢地盘,而是想让你们和我们一起团结起来,共创大业。

1929年重阳节,毛主席触景生情写的一首词,流传近百年,为何?

图 | 袁文才和王佐

袁文才看到毛泽东的信也是大吃一惊,在这样兵荒马乱的年代,居然还有这种做法?毛泽东究竟是诚信求和还是先礼后兵?袁文才有点害怕,便让陈慕平拿主意,陈慕平曾和毛泽东共事过,在毛泽东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过,他说:毛泽东应该是诚心的,他不是那种人。

很快,袁文才给毛泽东设立了一场鸿门宴,让毛泽东前来赴会。当时设立鸿门宴的是贺敏学(贺子珍的哥哥),袁文才交代:

防人一招不为愚。依我之见,明日由桂春带一排人埋伏左右,以防不测。

1927年10月6日,在井冈山大苍的一个小山村里,毛泽东和袁文才在这里谈判,毛泽东自然也知道这是袁文才在打探自己的诚信,便只带了几个人上山谈判,得到了袁文才的认可。据当时的知情人回忆:

毛泽东由奢市经茶梓冲过来,一共来了五个人,毛泽东、团长陈浩、营长宛希先,还有下岗的师长余洒度、勤务员龙开富。他们有的穿大衣,有的穿长衫,毛委员披了件大衣。袁文才见毛委员只带了几个人来,心里放松了许多,主动迎了上去,一直把他们带到林风和家中。

这次谈判十分顺利,为了庆祝谈判顺利,毛泽东非常爽快,他说:“为了我们共创大业,我决定送你们一百条枪,全是汉阳造钢枪,明天就可以来担。”要知道,当时枪比什么都值钱,毛泽东的诚意打动了袁文才,袁文才便让毛泽东留了下来,这也就是在这天,毛泽东遇到了他日后的夫人,贺子珍。

1929年重阳节,毛主席触景生情写的一首词,流传近百年,为何?

图 | 毛泽东和贺子珍

可以说,袁文才的这场“鸿门宴”是极其最后更要的,这是毛泽东“文攻智取”的第一步,也是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的“第一个火星子”,从这里,毛泽东将革命的火种燃烧到了神州大地的每一处。

然而,命运带给毛泽东的考验才刚刚开始,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6月下旬,在龙岩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红四军内部关于建军原则和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等问题发生意见分歧。

也就是在这时,毛泽东的很多正确主张不被大多数同志所接受,他也没有再能当上前委书记,祸不单行的是,当时毛泽东又身患疾病,除了工作上的压力,身体上也面临着诸多压力,当时毛泽东和贺子珍已经结婚,贺子珍曾回忆,当时毛泽东患病很严重,甚至需要坐着担架被人抬着走。在他调养养病的时候,他住在了汀江岸边的临江楼,第二天,便是重阳节。

1929年重阳节,毛主席触景生情写的一首词,流传近百年,为何?

图 | 毛泽东

毛主席一气呵成:《采桑子·重阳》

1929年10月,毛泽东住在汀江岸边的临江楼上,于现在来看,可以说是一座半新式的别墅,楼的主人是一个栈业老板。这一天,傅柏翠和毛泽东一起登高远眺,傅柏翠告诉毛泽东,明天就是重阳节了。

傅柏翠曾任红四军第四纵队司令员、政委、党代表,这天和毛泽东汇报完工作后,傅柏翠看着远处感叹:那远处的丛丛小菊真好看,看来马上就秋天了。

毛泽东兴致勃勃地说:“前几天从永定来,见到路上处处有野菊,沙地有,旱地有,湿地有,宅旁有,山坡有,密林也有。小小的一朵朵黄花,金灿灿,像星斗。闽西野菊多,秋天景色格外浓。这些菊都叫什么名字?”

傅柏翠说:“长在沙地、旱地、宅边的叫山黄菊;长在山谷中、湿地上的有彭烘菊、千里光;长在草坡、田埂上的有山柳菊。闽西野菊品种太多了,讲不完。”

毛泽东点点头,站在高处心里全是感慨,他说:“这上杭城边,不久前是两军大战的沙场,野菊也争芳斗艳,你说这些野菊花叫什么?”

1929年重阳节,毛主席触景生情写的一首词,流传近百年,为何?

图 | 傅柏翠

傅柏翠虽然读过书,但并不敢意会毛泽东的意思,毛泽东微笑地告诉傅柏翠:“你说我叫它战地黄花怎么样?”傅柏翠开口大笑:“毛委员您说的这个名字非常准确。”毛泽东向来是喜欢诗词歌赋的,便问傅柏翠,从古到今,你喜欢谁的菊花诗?傅柏翠摇摇头,虽然读过书,但是古人的诗词确实读得不多。

傅柏翠说:“我记得陶渊明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词,对不对?”

“陶渊明这些诗出来后,菊花和高士隐者们结下深缘,成为孤标傲世的象征。陶渊明追求真朴自然,他有条件这样做;饥寒交迫的种田人、工人,就无法做到,他们要解决饿肚子问题,不可能向往不能解决温饱的虚幻的精神生活。”

傅柏翠听了毛泽东的话非常有感触,实际上毛泽东并不欣赏陶渊明那种闲淡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没有心思去过那种生活,在毛泽东的眼中,尽管那只是菊花,也是战地的菊花,所以毛泽东又说:岑参的‘强欲登楼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诗有奇气,自然朴素逼真,展现一幅画图:流血遍野、刀刃相交的两军鏖战的城乡,丛丛菊花依然在路边开放。情韵无限,但不免又给人寂寞惆怅之感。”

交谈中,毛泽东望向了远处,秋高气爽,从1927年到现在,虽然只有两年的时间,却经历了很多很多,他说:“今天九月初八?”傅柏翠回应:“是的,明天就是重阳节。”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毛泽东亲自背诵了一首词。

1929年重阳节,毛主席触景生情写的一首词,流传近百年,为何?

图 | 朱德

不一会,傅柏翠说,22天前,朱德率领红军秘密达到上杭城外,19日晚发起攻城,经过一场激烈战斗,全歼守城之敌,俘虏1000多人,缴枪1000多支。他还说,上杭城自古就是易守难攻,没有想到红军一夜之间便创造了奇迹。

毛泽东摇摇头:“我们胜利,不是因为攻城人马比石达开的人马多,也不是城里守敌弱,而在于懂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攻打上杭城,你和县委同志不是发动了全县区乡赤卫队和农会会员数千人,配合红军攻城吗?还有城里群众为我们通风报信。”

毛泽东越说感慨越多,第二天,他站在临江楼上,又一次看到了那坚强的菊花,一气呵成了一首词,那便是著名的《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重阳节,毛主席触景生情写的一首词,流传近百年,为何?

图 | 《采桑子·重阳》

创作于逆境中的作品,流传近百年

为了深层次了解这首词,我们通过分句的形式,向大家讲述这首词的意义。

《采桑子·重阳》是毛泽东身处逆境时写的感怀之作。大病初愈的毛泽东心情复杂、百感交集。起句“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短暂,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则比较缓慢,好像不容易衰老。实际上,这句词毛主席引用了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一句,李贺也写了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用“天难老”衬托“人生易老”。

关于这点,毛主席在1964年1月,曾对外国记者解释过,他说:“与人间比,天是不老的。其实天也有发生、发展、衰亡。天是自然界,包括有机界,如细菌、动物。自然界、人类社会,一样有发生和灭亡的过程。”

1929年重阳节,毛主席触景生情写的一首词,流传近百年,为何?

图 | 毛泽东

很显然,毛主席是在用这样一句话来表示,一切的事情发展都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接下来两句说“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意思就是说,每年都会过重阳节,今年的重阳节又到了,看起来充满了一点感伤,感伤时间过得快,试想,当年毛泽东身处逆境,他的内心有抱负也有对人生的感叹,不免有点感伤,但突然话锋一转,他说“战地黄花分外香!”这句词把毛主席真正的用意表现出来了,那就是今年的重阳节有不同的意义,甚至有对红军取得攻城胜利的喜悦之情。

实际上,这首词的初稿写作“但看黄花不用伤”,后来在1963年12月出版社才定稿为“战地黄花分外香”,其实初稿的意思更能反映出毛主席当年写诗的状态,但意境不如定稿,但都表现了毛主席超高的乐观主义精神,虽然日子一年一年地过,但眼前还是好的。

毛泽东笔下的战地菊花与革命战争联系在一起,经受丹心热血抚育,因而更加芳香四溢。据《文汇报》记载,1996年曾刊发过一篇文章,其中就记述了毛泽东和舒同的一次谈话。

1932年春,漳州战役结束后,在打扫战场的时候,毛泽东握着舒同的手说:“早就知道你了,看过你的文章,见过你的字。”舒同赶紧和毛泽东握手,然后毛泽东边走边从地上捡起来一个子弹壳说:“看,战地黄花啊”舒同会意一笑,他为毛泽东如此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如此神妙的结句所触动。”

在舒同的印象中,毛泽东乐观主义精神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身上超高的气魄。

1929年重阳节,毛主席触景生情写的一首词,流传近百年,为何?

图 | 毛主席

我们再看这首词,毛泽东在下阕写道:“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意思就是一年一度的秋风猛烈地吹来,虽然和春天相比,略输一筹,没有春回大地的万紫千红,没有大地回春的姹紫嫣红,但却百花凋零,荡涤了尘世间的一切尘土,这是威力巨大的。

最后,毛主席用一句“寥廓江天万里霜”,实际上这是对秋天的诠释,表现了毛主席对战斗胜利的温馨心境, 让整首词看起来十分的舒服,瞬间没有对人生的感慨之意,甚至说都是自信。先抑后扬,境界变得更加开阔,更使人感受到生生不息、激越豁达的活力。

这也正是毛主席诗词的魅力所在,遥想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大小小的战争该有多少,但毛主席从来不悲观,他的诗词给了战士们无限的动力。比如那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从头越”,当年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这是第一个大胜仗,那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的事情谁也想不到,但毛主席的胸襟十分开阔,这些都不要紧,我们打胜了一场,后面就还会胜!

1929年重阳节,毛主席触景生情写的一首词,流传近百年,为何?

图 | 毛主席

在当时万马齐喑情况下,是毛主席用他的思想给予了红军光明的道路,这首《采桑子·重阳》尽管是借物抒怀,但却是一首可以流传千古的好词,甚至,读完这首词,不管你处于什么样的逆境,有什么样的消极情绪,都会变得积极乐观、豁达昂扬,这便是这首词的魅力。

我们纵观毛主席一生的诗词,在他革命的岁月里,有二十多首词都是写秋天的,这也足以说明毛主席热爱秋天,对秋天有着特殊的感情。毛主席以特有的胸怀、气魄和艺术眼光,谱写了一曲革命人生的壮美颂歌。一如他在《采桑子·重阳》中写的这句: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三优号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47418717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乔乔,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uuuhao.com/12818.html

(0)
乔乔乔乔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