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贺岁片有哪些?好看的贺岁片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回顾在党的领导下红色电影的发展历程,在光影中回到那个思想启蒙、交锋、流变的年代,让人重温共产党人为拯救中华民族的奋不顾身、舍身忘我、无惧无畏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肩负时代责任,向着中华民族复兴伟大目标奋斗前进。

近日小艺邀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亦中,与我们一起回顾反映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经典影视作品,以及党对中国电影事业领导的历程——

上海曾有“中国电影半壁江山”之誉,但解放前上海的电影公司都是拍商业片为主的民营机构,“红色电影”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成为民族电影业重镇。与此同时,上海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色电影”的起点。与左翼文化运动中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电影具有特殊性,生产制作影片必须拥有资金、设备和专业人才,还得有影院市场。因而,五四运动以后十来年时间,电影基本上游离于新文化运动之外,游离于党的领导之外。

我们说上海是“红色电影”的起点(史称“左翼电影”),时间节点可以锁定1933年前后。主要原因是“九·一八”东三省沦亡,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经踏入中国。

20年代末上海影坛盛行娱乐风,明星公司、天一公司大拍特拍神怪武侠片。明星公司出品的《火烧红莲寺》原本打算拍一集,因市场效益出乎意料,结果一口气拍了18集!此外,还包括上海滩独有的鸳鸯蝴蝶派畅销小说,也频频移植到银幕上。

然而,自东三省沦亡后,这类商业电影明显与时代大潮、社会大众的需求脱节了。

有不少观众主动投书报刊,呼吁“猛醒救国”,督促中国电影人再这样下去不行了!在外界舆情汹涌的同时,电影业内部也产生紧迫感,如果继续走老路,观众必然迅速流失。

剧本是“一剧之本”。这些电影公司意欲转型,马上面临“拍什么片子”和“谁来写剧本”的问题。当时明星公司决策层采纳洪深的建议,主动聘请夏衍担任公司的剧本顾问,由此揭开了“左翼电影”的序幕。

夏衍是中共党员,他向地下党组织负责人瞿秋白汇报后,获准“隐姓埋名”进入明星公司,以“寄人篱下”的方式,开始了向电影行业的渗透。

1933年春天,“党的电影小组”正式成立,组长为夏衍。

夏衍进入明星公司后,亲自执笔写电影剧本,还改编了茅盾的小说《春蚕》。这是新文化阵营第一部被改编成电影的文学作品,成为左翼文学和左翼电影结缘的开端。

1933年出了一大批好电影,当时称为“中国电影年”,因为之前电影市场上好莱坞影片是主流。而这一年度的国产电影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观众认可程度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代表作有《狂流》《都会的早晨》《姊妹花》《大路》《渔光曲》《神女》等。

小艺: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影片是有哪些?

李亦中:我想特别提到1935年上映的《风云儿女》,在“红色电影”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导演许幸之,他的本行是画家,曾担任“左联”美协主席,《风云儿女》是其电影处女作。

红色电影从“起点”到加速跑

该片主人公原是游离于时代大潮外的颓废青年,与有夫之妇结伴去青岛游玩。他朋友中有一位抗日志士牺牲了,使他大受触动,最后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加入了抗战队伍。

红色电影从“起点”到加速跑

全世界大概只有《风云儿女》这么一部电影,片中的主题歌日后成为一个国家的国歌。

红色电影从“起点”到加速跑

《义勇军进行曲》是在衡山路百代唱片公司完成录音的,《风云儿女》在黄浦剧场首映,这也是《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次唱响,可以说上海是“诞生国歌的城市”。

小艺:抗战期间以及抗战胜利后,中共领导电影的方式有何改变?

李亦中:抗战期间,八路军总政治部组建了“延安电影团”,这是我党领导下电影事业新的里程碑。当时“左翼电影”阵营多位活跃的骨干,从上海辗转北上投身延安电影团,延续了红色电影的文化基因。其中就有主演《风云儿女》的袁牧之,他编导的影片有《桃李劫》《马路天使》等。另两位是摄影师吴印咸和徐肖冰,正是延安电影团紧缺的专业人才。在延安根据地,电影器材尤其电影胶片极度匮乏,不可能摄制故事片,他们因陋就简,抢拍了不少纪录延安时期领袖、战士、老百姓的鲜活场景,今天成为重温党史和军史弥足珍贵的影像档案。

抗战胜利后,延安电影团奔赴东北解放区,创建了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成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影的代表作有《桥》《白毛女》《平原游击队》等。

小艺:建国初期,哪部红色经典电影最值得推荐?

李亦中:上影厂1951年摄制的《南征北战》,全片充满革命激情,洋溢着人民军队胜利自豪感,让走进新社会的各阶层观众获得一种崭新的审美感受。《南征北战》是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第一部具有史诗气派的战争片,为革命战争历史题材树立了一个标杆,具有持久的影响力。90年代推出的三部六集巨制《大决战》,基本上没有脱离《南征北战》的叙事模式。

小艺:《1921》即将上映,包括《开天辟地》《建党伟业》等几部讲述共产党诞生历史的电影,您如何评价?

红色电影从“起点”到加速跑

李亦中:讲述中国共产党诞生历史的影片,迄今已有三部。1991年上映的《开天辟地》,叙事手法比较传统,第一次将建党历史搬上银幕。2011年《建党伟业》上映时,中国电影进一步向市场化转型,该片借鉴香港贺岁片形式,动用170多位全明星阵容,观众戏称“数星星”,尝试用这种增强观赏性的方式包装红色题材,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红色电影从“起点”到加速跑

《1921》亮出“一百年 正青春”广告语,契合当代青年一种崭新的视角。以往我们面对革命前辈创造的丰功伟绩,潜意识里对前辈们抱着“德高望重”高山仰止的视角。如今大家意识到,前辈们投身革命时也才二十几岁,银幕下有不少观众是“同龄人”,一下子拉近了观众与剧中人之间的距离,红色题材由此呈现出一种“年轻态”。

红色电影从“起点”到加速跑

小艺:听说您很推崇今年红色题材电视剧中的爆款《觉醒年代》,请问它为什么这么吸引人?

李亦中:《觉醒年代》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编剧,龙平平是党史专家,历经6年打磨剧本。他常到大学作党史讲座,发现大学生对党史故事接触少,引发了根据党史创作电视剧的责任感。

《觉醒年代》主要表现思想观念层面的启蒙与觉醒,电视剧如何演绎难度极大。不过,当年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致力于唤醒民众,主要靠演讲,而且他们几位都是演讲大师,听来并不枯燥乏味。有人评价说,这部电视剧是“在一段段演说中添加剧情”,但观众听得下去,看得下去。龙平平还借助剧情普及党史研究最新成果,特别是“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史实,将以前不广为人知的内容严谨地呈现在荧屏上。这部电视剧的收视量是惊人的,青年观众纷纷追剧,成为今年现象级作品。

红色电影从“起点”到加速跑

蔡元培演讲

红色电影从“起点”到加速跑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当然演员们也演得好,而且这批演员是整体上的成功。最近有一个最佳男主角奖颁给了陈独秀的扮演者于和伟,另几位主演亦可圈可点。我想起以前有过先例,出演《巴山夜雨》的演员就获得过集体奖。其实《觉醒年代》里几个主演的戏份差不多,正因为他们的出色表演,这部剧才立得起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张永新执导《觉醒年代》,导演手段丰富,导演手法精细,有意识运用电影化修辞语言拍电视剧,空镜头运用也好,场景设计也好,都给人观赏电影的感觉。

凡此种种,凸显了红色影视剧在新时代正在加速跑!

红色电影从“起点”到加速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三优号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47418717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乔乔,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uuuhao.com/10729.html

Like (0)
乔乔乔乔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